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3000字以内)
中心2007年被评为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建成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所在力学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工程力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I类特色专业和辽宁省示范专业。
中心现有理论力学实验室、机测实验室、扭转实验室、电测实验室、结构力学实验室、振动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光测力学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21个,新增动力学测试实验室100 m2,实验室总面积3210m2,设备总值6850万元,设备总数1750台(套)。通过持续建设,中心实验环境与工作条件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现将2022年度中心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本年度中心面向全校力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8个学院28个本科专业,121个班级和力学学科研究生开放。
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振动力学、岩土力学、渗流力学、力学综合实验等12门本科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承担力学学科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6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承担相关学科研究生论文和教师科研项目与力学相关的实验任务。
承担全校本科生各类创新性实践项目中与力学相关实验和本科生开放实验任务(本科生开放实验项目)。
共开出实验项目84项,承担3352名本科生课内实验教学任务和相关学科研究生课内课外实验任务,课内和课外实验教学人时数超过68000人时/年,其中基础型实验年人时数19924人时,综合设计型实验年人时数超20000人时,研究型实验年人时数超过28000人时。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新增“碳储科学与工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着力于煤系地层碳封存理论与技术、地热储层碳利用理论与技术、地热高效利用过程的碳储能理论与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
2、建成动力学测试实验室,新增实验室面积110m2。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在国家和省部级与力学相关各类竞赛中,获国家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9项),省部奖4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
4、多名毕业生被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国内知名院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5、Thomas院士工作站通过辽宁省科协海智专家工作站评估,获批省/市科协奖补项目2项,有效助力辽宁省发展转型。
6、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1名学生获2022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
7.获得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互通、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学队伍。现有教师106人,专职实验教师48人,兼职教师22人。流动人员36人。中科院院士1人,中科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杰青2人,优青1人,5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为省“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兴辽英才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具有教授职称3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0人,讲师和工程师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82人。具有博士学位98人,45岁以下教师76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以激励教师全面参与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旨,中心采取了如下举措:
1、进一步完善了已有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将线下实验与线上仿真相结合,有效克服了学生分批返校、课程紧密等客观因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疫情全面放开后,教师克服自身困难,开展实验授课,保质保量完成了中心教学任务。
2、中心持续推进专职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坚持实验观摩课、听课和学术研讨制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鼓励新进教师自主探索创新思维,初步建立了动力学测试实验教学框架,为推动中心实验教学服务能力升级奠定基础。
3、中心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管理委员会与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联合举办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探索研讨会,对标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高质量实验教学方法与实践为目标,确立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保障了中心的实验教学能力不断快速发展。
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验中心获校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肖晓春获评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校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梁冰研究生导师团队获评辽宁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王俊光获煤炭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刘强获第二届辽宁省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马玉林、范俊海获二等奖,徐军、陈峰获三等奖,周云鹏获校级先锋示范岗,王俊光、丁鑫分获校第五批优秀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人选。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在科研教学资源融合方面,将科研先进实验方法与巧妙设备研制融入到力学实验教学中,研制了“含裂隙材料冲击波动态测试系统”、“含瓦斯煤岩冲击实验系统”、“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等成套实验设备5套。
2、在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设方面,获批辽宁省教改课题1项,煤炭行业教育教改项目1项,2022年辽宁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上一年度获批的省级教改课题成果完成较好。
3、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型力学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校级教改项目 项,自主设立开放课题更新设备,形成新实验教学课程12项。
4、《工程结构分析-Ansys应用》获批煤炭部“十四五”规划教材,获批《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4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5、在疫情背景下,封校期间针对学生业余生活乏味的生活状态,设定专门实验教师进入校园,面向校内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开设大量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力学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并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探索了疫情期间实验室开放新模式。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4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2项,校企联合项目58项。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5篇,专著1部。获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年度科研经费1675万元,5项成果完成转化。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建成了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平台,全面推行实验室安全考核、实验课程发布、设备开放预约等功能无纸化运行,形成了资源量大、覆盖面广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力学实验网络教学资源,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基本完成。教师通过培训,信息化能力有显著提升。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实验中心不断提升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制定了《高压气瓶管理办法》、《防火应急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应急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并定期为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
2、实验中心高质量通过“辽宁省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和“辽宁省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回头看’”迎检。
3、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设备开放运行,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整体情况较好。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承办全国性会议1次,承办全国性、校级竞赛各1项。
2、中心教师主持《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案例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B类并获得推广,建设完成《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线上课程。
3、中心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高校,联合组建了工程力学虚拟教研室,并承担了3项“虚拟教研室材料力学线上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4、疫情期间采取封校政策,中心与其他高校交流均采取线上方式进行,与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相关学者开展线上交流30余次。同时中心教师到沈阳焦煤集团、平煤集团、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哈密煤业集团、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山西分院、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等科究院所进行合作交流60余人次。
5、中心牵头成立了阜新市新能源学会,肖晓春当选为学会首任会长,中心参与筹建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矿山冲击地压专业委员会,11名学院教师当选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心获批“阜新市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
6、中心派多人次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大会、第三届全国冲击地压防治学术会议、第七届华东西南东北西北地区力学教学暨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力学实验教学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大型学术、教学会议并做特邀报告、分组报告,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实验教学交流。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图1时任辽宁省副省长王明玉参观示范中心
图2 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参加“2022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工程仿真创新设计赛项”全国总决赛并获一等奖
图3辽宁省教育厅安全生产专家组检查实验室安全情况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心开放和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2、示范中心如何提升对外辐射与示范能力亟待进行深入探索。
3、本科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发表的科研论文需要重点培养,教师发表的高水平实验教学论文和教材需提升。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示范中心新增动力学测试实验室,购置、更新设备40台套,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实验教学功能。
2、示范中心所在力学学科申报碳储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报教育部备案,为中心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新方向。
3、示范中心专职人员新老交替,学校为实验中心设立专职实验岗,2022年新增1人。
4、学校进一步加大对示范中心开放基金的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实验中心开放,支持教师开发实验设备或项目。